2016年12月13日 | 作者:王 原 昌兵 |  点击数: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开展才能更具吸引力,更受学生欢迎?”山东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给我们带来借鉴。       

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创建“四+”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新、做实、做活,迸发出强大活力,青年学子的信仰之炬越燃越亮。       

“互联网+”  发挥“指尖”思政渗透力

2016年8月,对于山东师大2016级新生李子易来说,是尤为紧张忙碌的一个月。虽然还没有入学报到,他已经成为山东师大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室的一员了。“写评论、谈感想、开展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让我忙得透不过气来,但是很充实,很有获得感。”李子易说,“学校把官方微信印在通知书上,只要用手机一扫,就会收到6个大礼包,从入学教育到环境适应、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应有尽有,太丰富了。”       

“互联网+”已渗透到该校思政工作的方方面面。王丽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有一次她登录自己辅导员刘冬梅老师的微博,里面有很多东西非常吸引她。她开始尝试着给老师留言,没想到每次老师都给她耐心回复。目前,山东师大全部辅导员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和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平台每周一个微专题,一天一个微动态,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界限,将教育的规律性和个性化辅导有机结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只手臂,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保障。       

“‘互联网+’思维更符合学生的表达方式,更受年轻人喜欢。”山东师大学生工作部部长于晓明认为。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把互联网理念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通过创建主题网站、微信平台、辅导员博客矩阵,讲述学生听得懂、喜欢看、爱转发、爱点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打造指尖上的教育平台,创建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接地气中彰显活力。       

“课堂+”让思政课互动中增加温度

每年山东师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学生们总会见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招聘单位和毕业生中间,时而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而与毕业生谈心……他就是有着30多年教龄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获得该校“大学生良师益友”称号的任者春教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思想提供最有力的“营养”,他经常辗转于新生报到、毕业招聘会、校园文化等学生活动之间,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他的身影。“思政理论课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入他们生活当中,了解他们的想法,熟悉他们的语境,从中提取生力源,才能让课堂永葆青春活力。”任者春说。       

获得“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支持的徐稳老师,则充分发挥了手机的作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青年学子占了大多数。对于学生们分享的链接,她都会认真浏览,并做好记录,及时进行评论。“微信是学生们的最爱,也是我和他们课下交流的主要平台。从他们分享的信息中,我读懂了他们的心思,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动态,并把他们的关注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很喜欢。”徐稳说。       

号准了学生的脉动,洞悉其所思所想,老师课堂上讲得带劲儿,学生们听得过瘾。在山东师范大学,思政课不再是死板沉闷的说教,而是深受学生们喜欢的“头脑风暴”。       

让思想政治课走出呆板空洞的说教,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增加温度,于潜移默化中释放活力、温润心灵,是山东师范大学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导师+”:为学生架起实现梦想的梯子

在山东师范大学,不少享有盛誉的“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教师除了上课、带研究生之外,还身兼“本科生导师”的身份。这些老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拉家常、聊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各种问题。       

“泰山学者”王传奎经常和学生们探讨学术道德的话题。“大学里既要学做学问,更要涵养品德,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习全过程,做到思想成长和学业成才同频共振。”由王传奎作为学科带头人成立的“青稞团队”,凝聚了一大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术个性和学术品格。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采取“私人订制”的方式,让本科生从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中选择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李娜就是学生们热选的“种子选手”。“老师除了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实验、分析数据,课下还通过微信和我们联系,帮助我们解决思想遇到的问题,这种课内课外的联动指导很过瘾,让我们快速成长。”学生鞠耀堃说。       

“校园+”: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筋骨”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载体是关键。       

每天下课后,国际交流学院2014级学生王鑫磊都会和同学们来到多媒体教室加“餐”。“‘青马班’开设的课程,非常合我们的‘胃口’。”作为山东省唯一拥有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培训基地的高校,山东师大加大力度,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上狠下功夫,“青马班”成了课余吸引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去处。这个流动的班级组建9年来,共培训近万名学生,涌现出一大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之星”。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停留在校园里,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践,才能更具生命力和鲜活度。每年暑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们都会如约来到革命老区沂南县的田间地头,开展革命老区改革发展现状调查。与他们同行的除政治辅导员外,还有思政课专业教师。在沂蒙老区,通过与“红嫂”面对面交流,走访当年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同学们被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震撼。很多同学动情地说:“实践课太生动了,没来之前,只知道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巨大,听了‘红嫂’、老兵的回忆,重温战争岁月的场景,感觉骨子里从内到外被涤荡干净了,思想境界提高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党委的政治责任,事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带着感情、扑下身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说。       

链接一: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1212/Articel01004MT.htm

链接二: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1212/Page02NU.htm

编辑:崔   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