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4日 | 作者:各媒体 |  点击数: |

1、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有助于推动文化与国民经济各门类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4月21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新动能与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把脉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面临“三大转向”

文化产品的历史很长,但文化产业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一种产业体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王育济表示,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动能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蒸汽机、发电机等使得文化产品大批量复制和广泛传播成为可能。同时,新动能、新技术的发展也倒逼文化产业作出适时的更新调整。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同时也迎来拐点。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表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三大转向”:第一,从市场选择转向内容导向。新时代的文化产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完成从市场选择转向内容导向。第二,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但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单纯依赖资源,要强调技术引领与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打造。规模扩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趋势,但壮大民族文化品牌应该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济大学媒体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解学芳表示,为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旨。互联网时代的美好生活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享有更加平等,文化产业应及时研判新形势、作出新应对。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表示,实践表明,只有融合现代科技,充分借助科技力量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才能不断转型升级。全面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王育济表示,数字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正在进行着的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必将推动文化产业不断产生新业态、构建新体系。数字技术对应的文化产品是互联网等庞大的新业态,构成了当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在他看来,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突出表现在数字技术使得相关文化产业突破时间、空间、形态限制,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领域。数字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是当下重要的文化业态。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学芳表示,在数字赋能时代,文化产业要以“互联网+”为切入口,加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文化+科技”全面融合发展。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传统产业如何转旧为新、新经济怎样聚木成林、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力?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顶层谋划,也需要社科理论界建言献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周忠高表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社科工作者应深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探索现代科技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艺术形态的转型升级路径,同时要深化文化创新与管理人才培养,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

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相比,当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存在与市场脱节现象。欧阳友权表示,相关人才培养存在四个不适应:第一,师资质量与人才培养不适应;第二,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不适应;第三,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不适应;第四,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他建议,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要强调交叉培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二元并重,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此外,要体现区域对接,使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

在王育济看来,看到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异化和负面影响。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每一次新动能的出现对文化的影响都是双向的。数字技术在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同时也带来负面效应,比如过度娱乐化等。

对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王志东建议:第一,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自觉意识;第二,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系创新;第三,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第四,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创新。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04/t20180425_4212426.shtml


2、中国新闻网:

图为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周忠高在开幕式上发言。 赵晓 摄

 

中新网济南4月21日电 (赵晓)文化创意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21日在济南举行。来自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论坛,为文化产业搭新旧动能转换快车建言献策。

记者当日在现场看到,专家学者们纷纷围绕文化产业如何“牵手”新动能作报告,涉及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发展借力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对接乡村振兴等话题。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周忠高在开幕式上表示,作为孔孟之乡,山东文化资源丰富,应深化文化创意发展研究,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培养文化创意与管理人才,让文化产品彰显山东品质、体现山东特色。同时,推动民众转变消费观念,激发他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热情。


图为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在现场作了题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拐点与高校的责任”报告。 赵晓 摄

“新时代文化产业面临从市场选择转为内容导向、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引领、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打造三个拐点”,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在现场作了题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拐点与高校的责任”报告。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守旧、不能照搬,必须走创新之路。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职能要为文化产业发展助力。

山东大学教授王育济指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动能、新技术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也倒逼文化产业不断调整革新。数字技术是当代新动能的典范,必定推动文化产业不断产生新业态,构建新体系。文化产业在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关注负面影响。“防止新技术对文化造成的异化,如碎片化阅读、工匠精神被冷落等。”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守森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关联,他表示,复原和保护乡村文化产业资源是当务之急,现有的乡村文化产业品类亟待丰富提升。当前,民俗文化产品陷入雷同度高、缺乏特色的困境,山东应充分挖掘文化产业的深度价值,推动乡村旅游一体化、规模化。

图为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在开幕式上发言。 赵晓 摄

“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创意产业是动能转换聚焦的十大产业之一”,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说,山东师范大学正准备成立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本次高峰论坛的举办是为了积极融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也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完)

报道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04-21/8496879.shtml


3、鲁网:

报道链接:http://sd.sdnews.com.cn/jinan/201804/t20180422_2380943.htm

编辑:向玉贞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