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 作者:孙朝阳 |  点击数: |

王明德(1913-1993),山东青岛人,民盟盟员,教授。1936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曾任齐鲁大学副教授、总务长等职,1952年来山师化学系任教。其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代表性著作有《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分析》等。曾为山东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化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委高校理科分析化学编审组编委、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先后三次获山东省教育厅著作成果三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简称“化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引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获得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荣获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分析化学团队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山东省“高峰计划”和山东省一流学科等。如果说化学院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那么王明德就是最初的那束“星星之火”。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王明德,191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29年济南济美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齐鲁大学附中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1930年2月转学至私立潞河中学(今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1932年7月高中毕业,考入齐鲁大学化学系,其间曾担任学生助教,指导普通化学及定性分析实验。1936年7月,王明德大学毕业后,入职青岛市文德女子中学(今青岛第八中学)担任理化教员,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师职业生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同年9月,山东省青岛市的学校全部停课,王明德夫妇便回到山东莱阳的岳父母家。1937年10月至1937年11月,王明德在山东省福山县中学(今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任理化教员。1939年8月,王明德回到齐鲁大学化学系担任助教,1940年8月被提升为讲师,教授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初级理论化学课程并指导分析化学实验。1942年2月,王明德到青岛市私立圣功女子中学(今青岛第七中学)担任教员;1943年8月至1944年9月,他回到文德女子中学,被聘为教务主任兼教员,负责教务处行政工作及理化课程讲授工作。1947年2月,王明德到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今徐州市第一中学)担任教员,1947年2月至1949年9月期间,他还曾担任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后并入南京大学)讲师、徐州培正中学(今徐州市第五中学)教员。

20世纪40年代末期,王明德重返高等学校化学教坛。1949年4月至1952年9月,王明德任齐鲁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工业分析及医学院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其间还曾担任齐鲁大学总务长,主管全校房产、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齐鲁大学化学、物理、生物三系同时并入山东师范学院,由此,开启了他在山师30多年的执教历程。1952年10月起,王明德在山师化学系任副教授兼分析化学教研组组长;1954年加入民盟,并担任民盟山师委员;1958年7月被划为一般“右派”分子,1961年被“摘帽”;1979年恢复政治名誉和工资待遇;1980年被聘为国家教委高校理科分析化学编审组编委,主审分析化学教材,同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83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优秀科技论文奖;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化学化工先进个人;1986年11月退休。1986年12月25日,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被提为厅局(地专)级待遇。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4月9日,一代名师王明德走完80年的多彩人生,于山东济南千佛山医院辞世。

辛勤耕耘 初心不改

王明德自1936年在青岛市文德女子中学步入化学教坛起,倾毕生精力执教50余年,曾先后执教于齐鲁大学、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王明德长期在三尺讲台上为培养化学专业人才倾心尽力、鞠躬尽瘁。

王明德的个人档案材料评语是这样写的:“王明德先生长期教书育人,能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在大学里教课严格,工作干劲十足,指导研究生兢兢业业,不顾年迈体弱,自编讲义,亲自授课,多次外出讲学,对工作不辞劳苦,对研究生能实事求是,高标准、严要求认真管理。”

据与王明德共事多年的退休教师汪树玉女士回忆,王明德经院系调整至山东师范学院之后,首先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后在化学系主导下组建了分析化学教研室。他不仅亲自授课,还亲自对实验室构造进行设计,并购置了分析实验中某些重要仪器。王明德不但授课质量高,而且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不断地争取,实现了学生在做实验时一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的愿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王明德的带领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山师分析化学学科就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收获了较高评价。

王明德先生(前排中)与1978年招收的第一届3名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合影

山师原副校长、化学系教授孙天麟作出这样的评价:“王老师刚正不阿、众望攸归、治学严谨,对年轻一代教师以及整个化学系的进步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孙天麟回忆,王明德在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有三个方面:

第一,硕士研究生招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次年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王明德于1978年招收全校第一批化学系硕士研究生3名,对全系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为了认真负责地带好研究生,弥补电分析化学课程无人讲授的缺憾,王明德主动联系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并鼓励以孙天麟为首的年轻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技术知识,以期学成归来后将化学系发展壮大。化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和科研工作也由此开启。

第二,课堂教学。王明德上课风格独到、思维条理清晰、语言诙谐幽默、声音抑扬顿挫、节奏科学合理、感情深厚饱满,讲课效果绝对一流,听他的课是一种很好的享受。王明德的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而实验课却一丝不苟,几近严苛,原因有二:其一,化学实验数据是科学的、理性的、标准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其二,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出于对同学们的安全负责,不能有半点马虎。此外,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适应不同时代的授课需求,虽然经验老到、知识丰富,但他仍然积极主动自学相关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孙天麟举例道:“原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不讲授络合滴定法,因为该法对滴定体系的设计、实验步骤、数据分析以及实验操作都有较高要求。但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王老师自学该法并熟练掌握,后逐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王明德严谨务实、求真尚学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一代青年教师的教学风格,培养了青年学生科学严谨的理性思维。

第三,教材编写。20世纪50年代初,受教育部委托,王明德根据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所用的“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师范院校通用教材《分析化学》,该书可作为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的试用教材,也可作为师范学院、中等技术学校及一般高等学校非化学专业的参考书。1958年,他与汪树玉、陈令侠编写《分析化学实验》,以配合《分析化学》一书使用。1983年,王明德编写基础化学自学丛书《分析化学》;1984年,受国家教委的委托,编写初中教师进修教材《分析化学》;1985年,与王淑仁共同主编化验员培训教材《基础化学分析》;1986年再次受教育部委托,主编师范专科学校通用教材《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

关于王明德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培养工作要求,他于1978年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江崇球深有感触。1978年10月,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虽已开始正式上课,但是却没有适合他们学习的分析化学教材。于是,王明德找出了自己收藏的一本英语版《高等分析化学》教材,凭借自己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和深厚的知识储备,逐字逐句将其翻译为中文讲义,供研究生学习使用。为了让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更好地接触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成果,王明德还严格要求他们必须尽早掌握英语,每周都需阅读英语教材。他们碰到搞不懂的晦涩专业词汇,王明德都会根据自己所学,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指导。王明德对学生严谨、负责、关心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关心上,还体现在对学生事业和工作的指导上。江崇球回忆,一次,已经毕业留校任教的他需要用一台新引进的日本仪器进行实验,已入古稀之年的王明德听说后,自行前往实验室对他进行悉心的业务指导。

王明德穷其一生教书育人,1986年退休后仍心系化学教育事业。1989年2月27日,受中央电教馆委托、由山师电教中心摄制的第一部卫星电视化学专业教学片——《分析化学》,经中国教育电视台首次向全国播出。《分析化学》共80学时,由同步卫星转播,可覆盖世界东半球。据其长女王化光回忆,在教学片录制过程中,王明德认真观看审查了全部录像。他认为长时间在屏幕前工作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因此每次开机后,他总是让现场操作人员离开,自己却在屏幕前一盯就是5、6个小时。王明德有30多年的青光眼病史,一直靠药物维持,待全部卫星电视课程制作任务完成后,他的视力严重受损,双目几近失明。作为课程教学组的唯一一位教授,王明德虽已年近八旬,但在摄制过程中仍对教学环节认真审视、一丝不苟,为培养合格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师资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明德不仅注重教学,而且乐意通过自己的善举促进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化学师资力量的整体发展。1986年1月,山师校报的《信赞王明德教授》一文中写道:“先生得知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图书资料欠缺,为帮助积累图书资料,促进化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先生特将自己精心收藏的80册化学书籍和384册化学杂志无偿地赠予青岛师专,为青岛师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充分展现出了老一辈教育家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心。”

1986年,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为王明德举办了执教50周年的纪念活动,对其人品、学识以及他在全省化学化工界的影响、贡献等给予了高度评价。辛勤耕耘五十载,育人初心终不改,这是对一位倾尽心血教书育人的老先生的最大肯定。

呕心沥血 守正创新

王明德一生致力于化学专业学术研究和合格的化学师资力量的培养,1956年至1974年间,他先后在山师学报上发表了《摩尔法测定氯化物的改进》《海盐中硫酸、溴离子、碘离子的快速测定》《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等学术类文章。

王明德任教的20世纪50、60年代,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科研氛围,缺乏科研条件,更没有科研任务要求。但早在1957年,他就针对高等学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一问题发表过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首先,王明德认为高校教师编写教材应当算作科学研究。根据当时国内各高等学校大都是用苏联教材中译本的情况,他指出,苏联教材的某些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优秀的自编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国家虽已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自编教材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这些教师以外,其他教师就不必另编教材。教材的内容只有借助于百家争鸣,才能更为丰富,才能更合乎国情需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编写教材应当是高等学校中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次,关于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是否算科学研究的问题,王明德认为应当辩证看待。他指出,不能否认教学质量的高低有赖于教师的科学水平、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说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与教师的科学水平同等重要。教师的科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如果缺乏这一点,不管教师的经验和方法如何丰富,对教学来说也是徒然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教师有较高的科学水平,但缺乏经验及好的方法,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不好,而且甚至有可能无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掌握了教材内容,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他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总结出好的经验与心得,以帮助别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也应该算是很好的科学研究。

最后,针对高等学校教师是否应当全部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王明德提出了超前而深远的观点。他强调,按常理来讲,高等学校教师应该全部投入科学研究工作之中,因为科学研究工作与培养师资及提高教学质量密不可分,不应使他们对立起来。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学研究,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互为因果、密不可分。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努力从两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一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二是注重自己的科学实践。

王明德根据当时的情况将教师分为三个类型展开阐述:

其一,专科(二年制)新毕业留校的助教,应当以补修未学过的基础课为主,以提高教学质量。

其二,本科新毕业的助教或者根据需要而新开课的教师,首先应当掌握教材内容,以保证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才应该依照本教研组的研究方向,有计划地阅读有关文献,并搜集整理资料,为开展科学研究做好准备工作。另外,协助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很好的科学实践,这些都应当算是科学研究工作。

其三,老教师和有科学研究经验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一般都应当进行科学研究。不论是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材还是专题研究,都能提高教学质量,也都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绝不应认为专题研究就是脱离教学的工作,因为只有通过专题研究才能深入地理解问题本质,只有深入地钻研,才能更接近真理,才能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进而逐渐修正或发展科学中的许多理论。

20世纪中后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各生产部门的化验工作及化验人员队伍都在蓬勃发展和壮大。山东作为化工大省,化验员数量庞大,但是,当时各企业的化验人员,大多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的,只会操作,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化验工作是生产及科研部门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化验人员的培训工作,王明德与山东大学的王淑仁于1985年共同主编了化验员培训教材《基础化学分析》,并亲自组织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部分教师,为全省化工检验员系统地讲授化学分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该教材在接下来的20余年内一直是全省化验员的指定培训教材。此举不仅使全省在职化验人员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了常用分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培养了化验人员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化验质量,满足了社会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1984年,为了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国家教委决定编写一套在职初中教师进修高师专科的化学教材。王明德接受了此任务,带领自己的弟子江崇球编写了中学教师培训教材《分析化学》。该教材不仅顾及了成人学习及初中教学的特点,还考虑到当时初中教师的现有文化程度,尽量避免复杂晦涩的内容,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在编写过程中,王明德还力求把握浅显易懂、简明精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注意讲清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期适应卫星电视教育、自学和函授的需要。此部教材在帮助在职初中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明德先生(左)退休后指导江崇球老师(右)用日本进口仪器做实验

据江崇球回忆,在1985年至1990年间,王明德还作为主要负责人,在山东省烟台市组织了两期山东省高等院校分析化学专业教师培训班。为了办好培训班,王明德不顾七旬有余的高龄,亲自联系培训场地、组织授课教师并编写培训班讲义,为培养素质优良的化学师资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

言传身教 砥砺德行

王明德勤奋敬业、刻苦钻研、求真尚知、无怨无悔的工作态度,对他的六位子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王化光回忆,父亲给他们最深切的印象,就是在写字台前俯身工作的辛劳背影。他在家似乎总有看不完的书、备不完的课。他很少说教,却总是身体力行地向子女们默默地传授价值观念。那个年代,夏季无空调,连电扇也没有,王明德十分怕热,常常是光着上身趴在写字台前,汗珠一个劲儿地往外冒,不一会儿就盖满额头和整个后背。他编写的那些教材、讲义,好多就是在这种场景下完成的。

王明德大学毕业时,一位德国老师曾告诫他,从事这项专业,一定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对此,他牢记一生。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几十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关注学科的发展,总是尽其所能寻找国内外能代表本学科发展水平的资料来分析研究,并随时将所了解的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充实进授课讲稿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王明德的次子王化洁曾问:“外国的书等翻译过来再参考不是更省事吗?”对此,王明德解释道:“等翻译过来就要拖后一段时间,再说,有译本学生自己就能看了,还用老师讲吗?”在王化光的记忆中,王明德一直是省图书馆外文部的忠实读者。改革开放初期,王明德在英国的堂弟与其取得了联系,准备回国探亲,来信询问需要从国外捎什么东西。在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的情况下,许多人都趁国外亲友回国之际带些免税商品,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堂弟代他买回一本国内尚未见到的专业书籍(该书后存于山师化学系资料室)。在王明德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通过交谈,子女们才知道,在几十年的课堂教学中,他一直根据学科发展更新讲义。谈及这一点时,他的神情既欣慰又自豪。

与许多老知识分子一样,王明德在“文革”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曾受到过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甚至牵连子女们,导致多数子女求学受到影响。子女们回忆时,仍能深深感觉到父母当时的心痛和无奈。王明德对子女们虽然心存愧疚,但从未有过任何抱怨和不满,能走上讲台继续从事自己的教育专业工作,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王明德虽然在工作上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中待人谦和、低调内敛、务实勤俭、朴素节约,这亦是他留给子女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王明德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一直视自己为一名普通教师。他曾多次嘱咐子女们,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在填报各种表格时,凡涉及父亲职务一栏就只填写“教师”,不要写什么“副教授”“教授”。晚年时,国内师范院校慕名与其通信联系的老师很多,多数是探讨、请教专业问题,来信都很尊敬地称呼“王教授”,他除有问必答及时回复外,总要嘱咐对方:我们都是当老师的,互称“老师”就好。

王明德身患多重疾病:青光眼、高血压、胆囊炎、胃病、脑梗……晚年多次因病住院。每次住院只要病情稍有好转,他便立刻要求出院。子女们希望父亲能在医院多待几日,恢复稳定一下再出院,便劝说他“反正你是离休,住院自己也不花钱”,他说:“哪能这样?这里床位很紧,别在这儿占着床位。我看山师在这儿住院的人不少,学校得花多少钱啊!”千佛山医院的年轻护士们最怕给老年病人输液打针,老年人的血管不容易找准,一次两次扎不准,就很容易被病人呵斥。王明德也时常遇到反复扎几次的情况,但每次他都很温和地说:“不要紧,别紧张,慢慢来。”

1992年,王明德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月底拿到证书时,他已病入膏肓。春节前,王明德对前来探视的校领导说:“我已退下来了,再接受这样的荣誉感到惭愧。”他的此番言语,完美地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无私奉献、不求名利的人格魅力。

王明德不仅将对祖国、对民族的一腔赤诚倾注于自己的工作中,同时也融入对学生、对子女的教育之中。作为从事自然科学教学研究的教师,王明德年轻时一直希望到科技发达的国家留学却未能如愿。改革开放后,看到自己的学生、子侄到国外留学深造,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他感到由衷的高兴。王明德的长子王化圣于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制6年),学成后与父亲从事同一专业,是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88年,王化圣作为联合国资助项目的访问学者被公派到美国国家标准局工作学习。王化圣在美国期间,始终牢记自己是为着试剂所的发展来学习工作的,机会难得,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按时回国。当时,虽有继续留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工作的机会,但他坚持回国复命,成为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第一个按期回国者。对王化圣的做法,有些人不理解,但王明德对此只说了一句话:“回来是对的。”他每次给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写信,都嘱咐他们努力学习,并鼓励他们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王明德用自己鲜明的教学态度和执着的科研精神,为山师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开辟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完善了实验室条件,制定了科学的教学制度;编写了一部部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的教材著作,培养了一批批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化学专业人才,影响了一代代奋发图强、教书育人的年轻教师,为学院各方面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山师化学学科前进发展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王明德先生,风雨沧桑不改初心,治学严谨理念先进;倾尽毕生教书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编辑:刘   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