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2日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点击数: |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基础工程,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动校风教风学风整体建设的迫切需要。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优良教风。引导广大教师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营造严谨求实、潜心治学的学术风气,形成开放包容、真诚合作的良好氛围。五年多来,全校上下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基础上,协同构建五大创新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教书育人楷模。师德师风建设跃上新台阶,结出新硕果。  

一、构建思想教育机制把崇高理想 “树起来”

(一)把解决思想认识作为先导。2011年9月,学校党委印发《关于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的通知》,一场轰轰烈烈的师德大讨论在校内开展起来。广大教职员工深入查找学校教师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学术诚信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极大深化了对教育目标、大学使命和教师职责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对教师行业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校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教工党员对个人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剖析和认知,作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两会一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时刻把思想品德作为履职根本。

(二)将严把入口关作为前提。学校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公开招聘检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要求各单位对拟招聘的人员通过查阅个人档案、听取所在单位意见、召开座谈会、函调等形式,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表现和情况。其中,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招聘人员能否被录用的重中之重。

(三)把教师岗前培训作为抓手学校自2016年起,连续两年举办新聘教师培训班,培训把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工作规范以及爱国教育、党性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为新教师入职上好思想第一课。培训过程中,学校安排了入职宣誓活动,教师们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承诺潜心教书育人,做“决不误人子弟”的好老师。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实行一对一指导,既传授“教学法”,又传授“育人经”,确保青年教师能够“上好课”,得到了青年教师的广泛认同,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学术骨干。

(四)让典型人物和事迹成为引领。学校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注重用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潜心学术。先后主办承办全国道德模范高校巡讲报告会、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团示范宣讲活动、山东省百场巾帼先模事迹巡讲报告会、王克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讲教育报告会等各类大型主题宣讲活动十余场,在校园内营造了崇尚先进、立德修身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立体宣传机制,让教师名片“亮起来”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为引导青年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学校全面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指示精神,按照《山东师范大学章程》的相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我校师德建设水平,提供了整体规划和要求。

(二)积极推出品牌化宣传报道。学校联合新浪山东推出 “山师学者”系列专题报道,集中宣传报道了安作璋、朱德发、李法曾、张怿慈、李衍柱、陈龙飞、李自修等德高望重的名家名师。报道采用当前新兴的“融媒体”宣传模式,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统一整合在一个专题当中,并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集中推广,使读者多方位、多角度领略学者的大家风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深入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在新闻网、山东师大报开辟“师大人物”专栏和“出彩山师人”专题报道,推出各类人物专访40余期,集中反映了我校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可贵品质,一批具备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的典型教师脱颖而出,充分展现了当代师大人的精神面貌和师德风采。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对我校先锋模范教师报道次数200余次,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四)集聚宣传资源增强宣传效应。借力打力,借势造势,充分利用校外平台级别高、影响大、资源广的特点,增强名师效应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出了一批获得省部级荣誉的先优典型人物。其中王宝山、陈焕贞、袁峰荣获山东高校师德标兵,黄明水、李爱华获得师德标兵提名奖;李娜荣获“齐鲁最美青年”称号、郑元杰荣获“齐鲁最美青年”提名奖;袁峰荣获齐鲁最美教师称号。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集中宣传学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做师德典型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奖励激励机制,让师德师风“热起来”

(一)切实加强教师荣誉体系建设。学校发挥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深入开展十佳优秀教师、十佳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杰出青年、十佳辅导员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200余名思想过硬、德才兼备、兢兢业业工作在一线的教职员工受到学校表彰,极大激发了全校教职工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立足岗位、干事开拓的热情,形成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拔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

(二)发挥学术团队自身激励优势。我校教师以专业特色和师承关系为依托,形成了以文学院朱德发山师学术团队、化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团队、新闻与传播学院山师新闻之家、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学术团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术团队。团队成员在多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互帮互助、相互影响,形成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下促上、尊敬师长的优良风气。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一代代传承下去,团队逐渐积累、沉淀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对学校整体师德师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三)激发研究生导学团队活力。学校牢固树立“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导学习”“导思想”“导人生”“导科研”“导生活”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加强优秀导学团队建设。学校通过组织研究生“五导”卓越导学团队答辩评审会,选树优秀导学团队典型、激发导师的德育意识。

四、构建考核监督机制,让思想行动“有约束”

(一)采取考核测评机制,让师德评价有据可依。学校把师德考核作为学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师德进行考核,师德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本人档案,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每年组织实施对各级干部的考核测评工作,以同事打分的形式从德、勤、能、廉等方面考察干部的综合表现。学校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将测评分数反馈给本人,并与其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挂钩,师德评价有了科学参考和依据。

(二)采取监督预防机制,规避师德失范行为。2015年,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会同学校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学校师德师风专项调研调查活动,形成《山东师范大学师德师风状况调研报告》,查找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为整改提供决策依据。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专项检查等形式对教师的师风和教风做出综合评价,对于课堂出现的不当言行和导向,督导组会立即向本人做出反馈。

(三)采取师德惩处机制,发挥制度规范约束。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畅通师德师风监督渠道,建立师德师风警示谈话制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对于违反“红七条”禁令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延缓或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处理。对于严重违法违纪的,及时移交相关部门。

五、构建发展保障机制,为教师成长“铺好路”

(一)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研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社会实践、社会考察和挂职锻炼,激发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实施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提升青年教师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整体化推进干部师生培训工作,共举办校内班次11期,培训党员、干部、教师及党员发展对象2600多人次,有力促进了干部成长进步、师生专业发展和党员教育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培训70余人次。坚持开展专题宣讲、主题座谈、基本功比赛、文化体育活动,助力教师成长发展。

(二)建立有力的教师组织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工作治理,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上,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中,严格工作流程、坚持公平公正,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切实尊重教师依法行使学术权利和学业评定权利。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依法建立教师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编辑:向玉贞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