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 作者:法学院 房佃辉 王明伦 |  点击数: |

4月18日上午,法学院在明德楼403举办社科大讲坛系列讲座,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国家人权基地)教授谢晖以《名正、言顺、事成:想词,就是想事——接着苏力的一个说法讲》为题作讲座。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吕芳主持。

谢晖表示,人类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在于符号创造能力。文字的出现使混沌世界产生秩序预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扫盲运动更是通过符号解放推动人的现代化。谢晖重点剖析了法律作为“词的构造”的本质特征,提出法律概念应当“名正”“言顺”致使“事成”,指出了法律演进本质是“从口传心授到符号定型”的文明升级。在当今社会,法律人的核心能力体现为符号运用——立法者以词塑规,法官在合议庭推敲判决表述,律师通过法庭辩论“以言取效”,整个过程构成“符号的循环”。谢晖又从哲学命题切入,深入阐释语言对主体建构与法治发展的双重意义。通过“想词,就是想事”的思维,法律人得以在符号循环中构建标准化交往模式,推动法治文明演进。在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研究生围绕讲座内容进行提问,谢晖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了细致的解答。

本次《名正、言顺、事成:想词,就是想事——接着苏力的一个说法讲》讲座圆满落幕。讲座内容充实、讲解详尽,参会研究生通过参与讨论和交流,提升了法学素养,收获颇丰。

法学院副教授谢慧、讲师李秀霞,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纪建文参会,法学院各年级研究生积极到场聆听。


供稿审核人:梁   肖

编辑:董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