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由历史文化学院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的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树蕙堂一楼报告厅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屹以“‘悬度’位置的比定及其对丝路研究的意义”为题作主题学术讲座。
刘屹系统梳理了“悬度”这一路研究核心概念的历史源流。他从汉唐文献中的原始记载出发,结合历代学者对“悬度”地名的考据,厘清了这一术语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内涵演变。刘屹聚焦“悬度”地理位置比定的学术争议,通过整合敦煌文书、西域出土简牍、古代舆图等多元史料,从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多维度展开论证。在对比分析学界观点时,他既肯定前人研究的奠基性贡献,亦以严谨的逻辑指出其方法论局限,为现场听众构建了清晰的学术脉络。刘屹强调,跨学科研究对丝路史地考证的关键作用,他以“悬度”位置比定为例,提出“文献细读与实地考察互证”“技术手段与传统考据互补”等多种研究路径,鼓励青年学子突破学科壁垒,以创新思维探索丝路文明的多元面向。
本次讲座通过扎实的学理剖析与生动的案例阐释,深化了师生对丝路史地研究的认知,激发了青年学子对历史考据与跨学科方法的兴趣,为学院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供稿审核人:孙文栋
编辑:董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