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学习时报》04版刊发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文章《如何理解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全文如下:
提问:吴波 上海市信访办公室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请问,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讲的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
解读:商志晓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他写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作为《革命》杂志第1期在纽约出版)。马克思撰写这部著作的历史背景是,1848年2月法国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拉开了1848—1849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但革命果实却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权力斗争中,使得路易·波拿巴于1848年12月当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解散议会,成为实际上独揽大权的君主;次年12月,路易·波拿巴直接废除共和制,复辟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国从革命到复辟、从共和国到帝国,引发国内外各阶级各阶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认识法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和路易·波拿巴政变?法国由共和国到帝制复辟后的政局会怎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分析法兰西政治走向并正确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方向,就成为一件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正文共有7章,后期再版时分别附有马克思、恩格斯各写的一个序言。在这部承担着重要使命的著作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当时法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状况,评述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原因、过程和结局,揭示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和历史运动的规律,提出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实现工农联盟的思想。可以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运行和重大社会事变的典范,其中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发及具体运用使其具有久远的思想价值与理论意义。恩格斯在1885年第三版序言中称,马克思对法国事变的透彻洞察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部天才的著作”。
马克思在著作开头说的这段话,是对法国由共和走向帝制这一进程全面观察后的深刻思考,是对人类创造历史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内涵给出的经典阐释,是系统揭示并实际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总结。这段至理名言,相对于这部著作阐述的革命道理和理论内容而言,可谓是精髓的凝练,是点睛之笔。在1869年第二版序言中,马克思比较了人们对路易·波拿巴政变复辟的看法与态度,在列举维克多·雨果对此只作“一些尖刻的和俏皮的攻击”和蒲鲁东视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为之作历史辩护之后,明确指出,我则是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与方法要求,我们理解马克思这段话所涉及的关于人们创造历史、特别是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问题时,应当注重把握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其一,人们创造历史是有条件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的历史是人创造的。但人们创造历史却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制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人们创造历史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从大的方面看,这些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精神条件。自然条件有人们面对的自然存在物和人化自然,在劳动过程中“人和自然,是携手并进的”。社会条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等诸多方面,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生产方式。精神条件涉及既有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文化传统以及一般知识状况等。在这些条件中,社会条件处于支配地位,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
其二,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不是自己选定的。既然历史创造依赖并需要条件,那么是不是可以自主选择条件呢?显然不能。条件的形成是历史的,现实存在着的条件是在历史过程中积聚而成的。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不能由创造者自主选定,历史创造者同样不能无视或漠视这些既有的条件。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就完全处于被动无奈的境地,只能束手等待、冷眼旁观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呢?也不是的。人们虽然不能选定创造历史的条件,但人们仍是能够去创造条件、推动条件的发展与转化的。在条件面前,人们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既重视条件、尊重条件,同时也会主动创设条件、自觉去改变条件。
其三,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来自哪里?条件来自历史发展,条件来自历史传承;条件所在何处?条件就在现存之中,条件就在既有之内。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历史是不能隔断的,每个人也不能跳过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人们创造历史,只能在他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依人的好恶而改变。这是历史的法则,是历史创造者不可改易的现实。
就马克思这段话阐发的基本精神看,以上三点大致可以说明要义。而联系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思想内涵,联系到马克思关于人们创造历史及其“条件”问题的相关论述看,我们还应将思维延展拓宽开来,接续把握好以下几方面要点。
其四,人们创造历史是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唯物史观反对将历史看作是无规律的、偶然任意的过程,强调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是发现规律、遵循规律的过程,同时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历史活动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人们虽然“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却能够通过主体努力“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遵循客观规律是创造历史的基础和保障,发挥能动作用是历史创造者应有的责任。
其五,人们创造历史是顺应历史趋势而为,并非逆历史潮流而动。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要求历史创造者必须清晰认识到自己应当怎么做、自己能够做什么,切不可逾越行为界限而任性妄为。路易·波拿巴所搞的政变复辟,比之此前通过革命斗争已经建立起来的共和国,无疑是逆历史潮流的一种倒退。在近代中国,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闹剧,均因逆历史潮流、违人民意愿,最后落得个可恨、可笑的短命下场。
其六,个人对创造历史的贡献大小,取决于时势条件和人民需要。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规律性,但不否认个人对创造历史的贡献,特别是那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突出作用、深刻影响到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列宁说过:“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发挥创造历史的突出作用,关键在于其倡导动员引领作用,顺应历史要求,合乎人民意愿,契合现实条件,遵循客观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克思这段名言时,是在论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际,是强调这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从纳入整体性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前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这是历史的贯通与延续,也是创造历史的条件积累和转化。这也就是马克思所阐明的,人们创造历史需要条件,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不能由自己选定,人们是在条件具备且有条件去遵循规律并发挥能动性的条件下去创造历史的。法国革命如此,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也是如此;过去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
报道链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3/18/nw.D110000xxsb_20240318_1-A4.htm
编辑:董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