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 作者:刘新生 |  点击数: |

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色优势,围绕加快学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实化党建业务融合,主动担当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推动文化“两创”走深走实。下面,结合学院实际工作简要汇报三点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以文明道,厚植文化传承创新“土壤”

一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引领,凝聚文化传承创新合力。近年来先后有3项党建课题获省级立项,承担省委宣传部重点委托课题结项优秀,研究报告入选山东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主编的《以史为鉴向未来》一书。学院继2023年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后,最近又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二是发挥教师队伍专业优势,有组织地开展跨领域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目前,学院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5项,数量居全校首位。研究成果获评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和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三是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开辟文化传承创新阵地。依托学院山东地方史研究所,开展地方史料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先后编著出版《山东通史》和《山东思想文化史》等著作;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建立山东“四史”教育研究基地,并申报获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山东“四史”教育研究基地、学院“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和挂靠学院的“山东省历史学会红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系统研究阐释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之探究》等理论文章30多篇,学院主编的《山东抗日战争志》即将出版。

二、以文化人,打造文化传承创新“队伍”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发展,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因此,学院尤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发展成长真情关心、热情帮扶。近年来,先后招录北大、复旦、南开等高校优秀博士34人,培育“青年长江学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专家3人,学院“沂蒙精神与山东红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这些人才和团队都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先锋和骨干力量。他们主持撰写的10多项智库专报获中央领导、省领导批示和教育部、新华社采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口述史采访整理、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策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感受文化魅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举办学院历史文化节、“崇德讲堂”历史文化讲座、“麒麟学社”经纬读书会、文化宣传宣讲等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激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历史文化学院学子宣讲队志愿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先后奔赴十余地市,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村,开展宣讲320余场,听众33000多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两次登上《山东新闻联播》,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学子宣讲队获评“全国理论宣讲十佳社会实践团队”。

三、以文赋能,贡献文化传承创新“力量”

一是主动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学院承担山东各县市区30多项历史文化资源调研、开发项目,主持完成山东“小三线”建设调研、中国泉水文化博览园创意设计、枣庄市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等20余项区域文化建设项目,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对策建议。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我觉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学院学术团队承担山东省沿黄地区文化遗产资源调研项目,撰写《山东沿黄流域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为黄河文化遗产资源的调研、挖掘、传承和弘扬做出积极贡献。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发挥历史学科专业优势,主动担当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坚守中华文明的“根脉”,赓续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做出历史学人应有的贡献,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的时代光辉。

编辑:董广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