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 | 作者: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  点击数: |

近日,由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历社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研究生“治学•修身”学术论坛在长清湖校区史学楼107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的史慧佳博士,作了题为“学位论文写作的方法与途径”的精彩讲座,历社学院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史慧佳以个人硕士研究论文撰写过程为主线,向同学们展示学位论文写作的方法和途径,讲座主要从三部分展开。首先,史老师以个人硕士阶段选题经历为切入点,从选题与兴趣点的结合、如何扩大选题所需的资料范围以及其核心主张——如何正确看待及区分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做了精彩论述。其中,她以“1937年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这一选题有关资料的关键词搜索为例,强调特定历史词汇以及时段在搜索精准度上的重要性。尤其在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认识上,史慧佳为我们作了出色论断,她指出问题意识是做学问必不可少的素养,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体现着治学者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随后,史慧佳由问题意识的产生过渡到了论文内容的组织过程,在穿插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讲解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我们概述并描绘了1936年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形。史老师从其论文题目中的“交流”和“展示”两个角度出发,层层深入的为我们勾勒出来中国这次活动的背景、目的以及引发的国内外舆论。在运动员新形象塑造这一节的讲述中,史慧佳由新文化史引申出了自己对待“历史碎片化”的理解,在历史走向微观、高度专业化的当下,史老师提醒我们系统化研究同样不可忽视,如何将理论和研究结合起来是每个同学需要思考的命题。最后,史老师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鼓励同学们要学会选题,学会读书,学会提问,学会收集引用资料,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会学习并敢于主动质疑的研究者。

本次讲座的举办,不仅拓展了同学们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体育活动的了解,而且为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途径。这为同学们今后的严谨治学精神和学术规范提供范例,也为同学们在学术之路上坚定理想打下深厚基础。

编辑:郑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