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文摘》2015年第9期主体转载我校文学院贾振勇教授的论文《文学史的限度、挑战与理想:兼论作为学术增长点的“民国文学史”》。这是贾振勇教授继《创伤体验与茅盾早期小说》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主体转载后,又一重要成果被转载。
该文发表于《文史哲》2015年第1期,约20000字,围绕近年“重写文学史”现象的波澜再兴,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引证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独立的观点”,全面、深入探讨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学术瓶颈和创新可能:一是诸多学术障碍的存在和热点问题的探讨,比如西方理论的“话语牢笼”现象、国民教育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既凸显了“重写”行为的混乱与无序,又蕴含着创新的可能。二是“民国文学史”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增值空间、富有包容性的开放式观念平台,凸显了尊重文学历史真实性、多维价值体系和文学史正义原则。三是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编撰,存在过于偏离文学本身、学科内部分工过于细化和琐碎、艺术和美学使命弱化、学术伦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只有回归“文学”基点,围绕发现、选择和品评杰作,统筹协调各项研究职能,才有可能实现“印证心灵,传承不朽”的学术使命。
贾振勇,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郭沫若的<屈原>与<女神>》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目前,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郭沫若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已在《文学评论》、《文史哲》、《文艺争鸣》、《鲁迅研究月刊》、《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等海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台湾秀威出版社等海内外知名出版机构出版《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郭沫若:士与仕的长长背影》等学术专著10部(其中合著3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刘勰文艺评论奖,国际郭沫若研究会和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联合颁发的优秀青年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励,被授予第九届山东师范大学杰出青年和第二届山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供稿审核人:王兴盛
编辑:高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