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9日 | 作者:党委宣传部 山东师大报社 |  点击数: |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与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高继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结构上看,前三部分总体概括、把握全局、指明方向,提出了总体性要求,从第四个部分到最后是各项工作要求的具体展开。

  报告第一大部分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视野非常开阔,政治站位高远。报告从十六个方面具体概括了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高度概括了新时代这十年来我们经历的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报告在这一部分最后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报告对这一里程碑意义的定位,同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的精神高度一致,非同寻常。

  报告第二大部分的标题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已经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又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说法作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彰显了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更深刻、更前进了一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在谈到“马克思主义行”时,就进一步涉及了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贯穿实践这一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简明地提出来,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并且报告重点突出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深刻内涵。

  报告紧接着强调了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两个结合”,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是同接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继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是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相贯通起来。

  报告第二部分中还有一个很有分量的问题就是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这一点来看,足以表明我们党所指出的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概括的“六个必须坚持”,既表明了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决心和信心,也表明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深了,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管用的部分。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同时也能破除我们党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教条主义问题。“六个必须坚持”为未来指明了方向,指明了行动的根本遵循。

  报告的第三部分讲的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点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九点本质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步骤的战略安排以及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等内容。这一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报告从理论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概括,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形成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是进一步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求发展求富强的历程和经验后形成的新的认识。这一部分突出表现了中国人一步一步探索走到今天,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要现代化,就要搞这样的现代化,这才是真正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实际上就是牢固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观,同时强烈地冲击甚至否定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果把报告的第三部分同第二部分联系起来看,那就从总体上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一百年,我们开启并踏上的新征程上,在理论上有了自己独特的内容,那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事业上有了自己全新的内容,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就是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从鸦片战争以来奋斗到今天,学西方、学苏联都行不通,唯有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既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是最根本的道路。

  继续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下去,再奋斗几十年,直到真正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那一刻,我们再回过头来总结走过的奋斗历程,再去回顾党的二十大精神,到那时候,未来的人会更有底气坚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观点。

  (本文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此为作者在“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辑:董广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