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6日 | 作者: |  点击数: |

【编者按】12月6日,中国网以“中国人丨孙维君:践行初心勇攀科研珠峰 深耕齐鲁贡献山师力量”为题,报道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维君珠峰科考、云上思政、制作“雪飞燕”冰状雪赛道等先优经验,全文如下:

中国人丨孙维君:践行初心勇攀科研珠峰 深耕齐鲁贡献山师力量

编者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人》通过聚焦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以鲜明的个体反映当代社会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行,用心记录中国人光阴故事,共同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导向和实践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黄炎培拜师蔡元培,慨然道出:“最初启示爱国者,吾师;其后提挈革命者,吾师。”孙维君,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破格),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青年人才(2020年),第十五届“杰出青年”(2022年),就是这样一位传承师道尊严,不忘民族初心的践行者。他主要从事冰冻圈与气候变化、冰雪赛道制作与管理研究,目前兼任中国极地青年科学家协会(APECS-China)常务副秘书长,山东省中小学科普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攀登珠峰”助力7028米处架设气象站

2022年4月22日上午,“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全面启动,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珠峰海拔7028米处架设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耐低温低成本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开展数据采集和科学研究。孙维君作为此次“珠峰地区大气垂直结构探测”研究团队中的科研骨干,从济南出发,向8848.86米的珠峰挺进!辗转重庆、到达拉萨后熬过七天的集中隔离,历经2天的汽车行程,穿越日喀则地区,顺利抵达了位于海拔5200米处的珠峰大本营。

此项架设活动困难重重,因此孙维君在接到任务时进行了很多准备工作,去高原之前他和团队人员通过长跑和爬山等方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耐力训练,逐渐把身体机能调整到较好的状态。在专业上,他们充分了解已发表的科研成果,反复培训机器设备的安装操作,对在基岩上如何固定自动气象站进行了改造设计。架设工作正式后,高寒、缺氧的环境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有时夜晚气温会下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有一天还刮起了10级以上大风,把我们的帐篷和所有东西都掀翻了。同事们把帐篷搭起来后又会被吹倒,反反复复。为了抵御寒冷,我们睡觉时不仅要使用睡袋,还需要多盖几层被子,同一个帐篷里的人是真的‘抱团取暖’。而且因为缺氧,我们上厕所、吃饭、洗刷东西都是气喘吁吁的”,孙维君忆及此处,仍让人能够感受到雪域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克服严峻艰苦的环境影响,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七八级的大风中成功在珠峰海拔7028米处架设了自动气象站。除了参与架设自动气象站,孙维君还参与了气象站的研发,进行环境变化的监测的同时推动中国自主研发的传感器逐渐替代国外传感器的进程,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高海拔区域科考的空白。孙维君参与的“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并完成峰顶的雷达测厚和雪样采集科学考察任务,挑战了人类极限,达到了科考新高度,是人类在珠峰地区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次壮举。对于我们理解对流层顶的大气环流、极高海拔地区辐射变化、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等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孙维君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考,为“巅峰使命”做出了“山师贡献”,珠峰的银装素裹、日落金山都见证着这源于热爱的付出、见证着这义无反顾的孤独、见证着每一个奋斗的地理人!

云上思政课之“珠峰课堂”

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珠峰科学考察研究期间,孙维君受邀以线上方式出席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珠峰课堂”。通过镜头带领同学们和观众近距离领略珠穆朗玛峰的壮阔美景,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上思政课”。他在视频直播讲解过程中,全方位展示了珠峰大本营的外部环境,介绍了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工作状态。通过与团队其他科研工作者相互配合,孙维君向大家展示了释放探空气球的操作过程,并详细解密探空气球的工作原理,带领同学们直观体验珠峰科考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直播过程中,10余位中小学生就如何克服高原反应开展科考工作、微波辐射计和探空气球在气象监测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科考队员的生活状态、如何利用气象数据为登顶人员提供气象保障、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带来怎样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提问,孙维君都进行了认真细致解答。

(右二为孙维君)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孙维君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事业当中去,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最终上升到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课堂将同学们的目光拉到了珠峰之巅,让同学们领略了地理之美和科考之趣,激励更多的同学们爱上地理,关注全球环境变化。直播最后,孙维君寄语青年一代要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国之大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主动投身国家建设。

高山之巅“雪飞燕”制作冰状雪赛道

“巅峰使命”并不是孙维君第一次参与国家的重大项目科研攻关。高山滑雪惊险刺激,极具观赏性,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依托小海坨山而建,拥有中国最高等级高山滑雪赛道,也是国内首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北京冬奥会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冰状雪赛道备受运动员好评,而孙维君正是这条赛道的参与者之一。

2020年,孙维君应邀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题——“不同气候条件下冰状雪赛道制作关键技术”项目。当年11月,孙维君和团队成员到达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参与试验工作,11月的哈尔滨寒风刺骨,滑雪场气温白天常处于零下二三十度,在高寒的环境中,他们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出发的时候是多云,但到山顶以后,就刮起了七八级的大风,很多雪会钻到衣服里面,帽子里面,这时候人体的温度会快速下降,甚至手都伸不出来”,孙维君说。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给雪穿上“冰外衣”。经过一个半月的实验分析监测冰状雪赛道各项指标、各项关键因子对赛道的影响,团队确定了适合亚布力滑雪场的冰状雪制作最优注水方案。在此基础上,孙维君和研究团队又来到北京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张家口崇礼云顶滑雪公园。由于北京和张家口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较大,且冬季降雪较少,二三月份气温又会快速升高,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首次在这类气候区举办,对冰状雪赛道的制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打破过去“以人工经验”为主的赛道制作方法,结合不同天气条件,终于研发出适用于中国滑雪场冰状雪赛道制作的关键技术,极大提升了赛道的品质和科技含量,达到了国际雪联要求的赛道标准,并得到冬奥组委专家的高度认可。

(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冬奥领导小组表彰信)

助力冬奥,贡献山师力量。冰雪之约既是科技之约,也是未来之约,孙维君说:“冰状雪赛道,在很长一段历史基本上都是外国人的声音,我们去做这个事情,也是希望能够发出我们中国人在整个世界滑雪比赛里面的声音,我们未来还会坚持下去,把这个课题更深入的开展,去克服世界性的一些滑雪难题”。

“筑梦人”“引路人”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孙维君不仅有杰出的科研成果及探索实践,自他入职副教授以来(2018年),在教学上,年均246课时,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省奖多项,推荐的10多名本科生进入国家杰青优青团队深造,为山师培养优秀毕业生竭尽所能。“我的第一个研究生田彪毕业后留在了中国气象科学院工作,已经成为跨越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地球三极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目前随着雪龙号已经到达南极中山站,执行今年的南极内陆考察计划”,孙维君自豪地说道。在科研上,入选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青年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科技冬奥”和“二次青藏科考”各1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将论文写在地球三极”,针对冰冻圈科学研究热点,2篇政府咨询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和川藏铁路关键设施区冰川灾害),为学校争得荣誉和社会美誉,工作事迹被多家知名媒体报道,“云上思政课之珠峰课堂”直播及媒体报道点击量达1300万,充分展现了孙维君同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潜心治学、奉献社会的可贵品质和精神风貌,增强了山东师范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有力的提升了学校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为学校争得了重大荣誉。

弘德明志,博学笃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孙维君说:“将继续扎根山师,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续秉承‘勤奋、严谨、求是、创新’理念,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勇攀地环科学研究工作新高峰。继续带领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强国贡献力量”!

报道链接:http://ccpd.china.com.cn/2022-12/06/content_42195061.html

编辑:董广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