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红色就被广泛应用,在近代具有革命、进步与庄严之义。新中国成立后,红色被运用于国旗、国徽等,表示对革命先烈的纪念与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旨在让后辈铭记,红色江山是革命先辈的鲜血与生命铸成。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一贯对文化建设予以高度重视,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提出文化目标、文化纲领、文化政策。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被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目标在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深化。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与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相关的深刻阐述中,可以看出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被予以明确,充分展现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和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在中国,红色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而总结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而广义的红色文化指的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坚决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积极探索国富民强道路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支撑
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人民、实现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直至改革开放40多年至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如今正大踏步走在强起来的路上。红色文化在时代的更替发展中不断充实繁衍,人们对国史党史的认知也在不断汲取红色文化力量中得到增强。
(二)红色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
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大国形象在国际上已深入人心,然而文化资源现实转化力依然有待开发。国家正采取重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系列举措来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同时,提炼和升华红色文化价值,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新鲜动力,诸如全国各地高校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
(三)红色文化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武器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推行“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主义”,青少年的三观正处于塑造之中,极易受到干扰与动摇,我国文化安全因此而面临巨大挑战。红色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史,对青少年正确认知我国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度具有很大帮助。发展继承红色文化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客观对待国内外文化的辩证态度,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国内外文化,提高应对错误思潮侵蚀的抵制力。
三、弘扬红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一)方向保证: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
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由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要通过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重视红色文化的运用、加强红色理论研究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还要将红色文化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切实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提升实效:健全红色文化体制保障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一是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指导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健全联动机制,多部门协作联动来着力推动弘扬红色文化的长效建设;三是健全运行机制,开展全民红色文化教育,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三)奠定基础:发展红色文化事业
惠及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强国强大文化力的实现载体。一方面,发挥地域优势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挖掘,突出红色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红色文化事业的均等发展,共享红色文化资源。
(四)增强优势:优化红色文化产业建设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大力开发红色产业;又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开拓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红色文化走向国际化。
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用热血与汗水凝铸而成的时代缩影与营养剂。我们要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引,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进力量,向着强国目标奋勇前行!
编辑: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