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 作者:文学院 燕玉苓 王震 刘子凌 |  点击数: |

12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姜涛副教授应邀做客文学院,在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沈从文”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刘子凌老师主持,文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和其他热爱文学人士到场聆听。

姜涛首先质疑了将沈从文“前半生”和“后半生”分而治之的研究方式。他强调,讲座的主旨并非探究沈从文文学创作中断的原因,而是想通过其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种种思考,辨析其一直面对的某种结构性困境,探讨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某一类作家对 “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精神回应。讲座聚焦于沈从文五十年代初远赴四川内江参加土改时所写的一批书信,由这批书信,姜涛引出了“有情”与“事功”、“风景”与“人事”的问题结构。他指出,问题结构在沈从文三四十年代的创作脉络中便已形成。“有情”与“事功”、“风景”与“人事”的矛盾和纠结延续了沈从文在四十年代已经形成的文体张力。但延续之外也有变异,姜涛老师以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风景画”为征候,分析了这一问题。最后,姜涛就“有情”与社会主义文艺、“有情”与“建国”等问题进行说明。他提出,如果把四五十年代沈从文的文学实践看做认识“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相互关系的一个中介,就具备了更值得关注的思想史意义。

姜涛,1970年生于天津,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王瑶学术奖青年著作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新诗史、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学术研究之外,还从事诗歌创作和当代诗歌批评。已出版专著《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编著《北大文学讲堂》《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等;出版诗集《鸟经》,自印诗集《四人诗选》《哀恸有时》等。

编辑:刘   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