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由历史文化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777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崇德楼116教室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邀请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台湾明代研究学会前理事长兼《明代研究》主编衣若蘭教授担任主讲人,做题为“明清墓志铭与性别史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硕士生导师赵树国副教授主持,部分青年教师以及学院百余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衣若蘭简单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她指出史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引出墓志铭作为一种重要史料来源的独特意义,以及她研究明清墓志铭义例这一议题的缘起。她指出此次讲座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墓志铭的内容,而是探讨撰写之义例,试图从墓志铭体例探究明清史学书写的性别概念。衣若蘭指出,墓志铭文类作为女性行为事迹记录的载体之一,是有别于正统史传的,并将两者从写作目的、作者、读者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衣若蘭重点分析了明中叶墓志铭发生的变化,指出“不能简单的将墓志铭看做是墓主生平的记录”,并特别强调妇女在此观点中的特殊地位。她具体讲述清朝人对明代夫妇合葬墓的看法,指出清朝人认为明代墓志铭中为女性立传不合古法。衣若蘭提及到明中叶后,夫妇合葬墓志铭发生新变化,出现许多“暨配某氏”题名,明清时社会风气差别极大。她以顾炎武母亲为例,剖析了清代妇女形象和身份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由于清代注重文章义例与性别规范的限制条件,因而造成一种情感表达的“退缩”。最后,衣若蘭谈及明清两代墓志铭对照的意义,指出中国史学具有长期稳定性的记叙目的、体例,但中国史学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提问环节,衣若蘭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她强调没有完全可信的史料,但所有的史料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墓志铭中有些内容是不易造假、基本可信的。她要求同学们在利用史料时要善于转化思考问题的角度,而不要拘泥于史料的真假。
此次社科大讲坛的举办,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认识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加深对墓志铭以及性别史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历史研究的方式方法。
供稿审核人:赵文亮
编辑:梁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