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 作者:大众新闻客户端 |  点击数: |

【编者按】近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策划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融媒主题报道活动,一场行进式报道、三档精品栏目、三个IP矩阵,聚焦高校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特色亮点,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山东智慧和力量。

2月20日,主题报道活动推出山东师范大学系列报道,“书记校长访谈录”栏目采访校长张建,深入介绍学校扎根齐鲁、学科领航的经验做法,展现山东师范大学的教育探索与担当。“师者说”栏目中,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任者春畅谈教育的光辉在于“育人”,文学院院长孙书文教授讲述“文学让我们体验多样人生”,全方位展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和特色亮点。具体如下:

《书记校长访谈录》:山东师范大学校长 张建

山东师范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人才,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思政课建设。我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建设的37所重点马院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山东省省属高校率先实现A类突破的学科之一。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和平台优势,建设大思政课。全环境开展本科教育思政课,设计了25个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室,入选了全国名师思政工作室。在全省建设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成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资源共享中心、组织协调中心、教研实践中心、经验总结和推广中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山师的力量。

二是深入实施“青马工程”。我们学校是山东省高校中唯一建有团中央“青马工程”培养基地的高校,我们全面深入实施青马工程,打造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创新载体——青马微课堂。围绕建党百年、弘扬教育家精神、脱贫攻坚等重大课题,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他们的语言讲出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我们总共拍摄了9期(截止到2024年),推出了1000多个青马微课堂,筛选出150个青马微课堂上线宣传,让同学们学习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报国强国的大志向。

三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我们学校拥有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依托齐鲁文化研究院,我们打造了面向本硕博全学段学生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我们不仅有自己的教授授课,还邀请了王志民教授、江林昌教授、吕文明教授等校内知名专家与校外知名专家,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的讲席教授、全球汉籍合璧首席专家,以及孔子研究院院长等校外的著名专家,来给同学们授课。围绕着齐鲁文化、齐鲁名人、齐鲁历史,来讲述齐鲁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采取了课堂教学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出了60堂课并上线,供同学们学习使用。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一体化改革。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支撑和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这让高校营造科技创新转化创新生态,壮大服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山东师范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树立了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从“70年代”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搭载的晶体管,到“80年代”首创卫星直播接收系统,到现在我们在化学领域研发出癌症诊疗的新材料,为癌症的诊疗提供了先进的中国解决方案。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我们扎根黄河三角洲40多年,在藜麦、高粱种植领域推广若干万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考察黄河口的时候,曾经专门驻足察看了山东师范大学主建的藜麦种植示范区。

我们坚持扎根山东、服务山东,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服务、有组织的育人,来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校地融合发展。我们根据国家的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学科专业,撤销了13个专业,新增5个专业,主要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

近三年,我们引进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1人,省部级人才68人。特别是2024年,我们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实现了年度增长率100%,位列省属高校首位。我们还特别强调青年英才的引进,2024年,引进的青年人才中,80%以上是毕业于TOP200以及“双一流”等高水平大学。通过一流学科群的建设,带动全校的整体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心理学学科群和化学学科群实现了快速发展。

我们深度参与了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获批了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有两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我省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零的突破。心理学科获得了全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也是我们时隔30年,再一次获得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奖。

山东师范大学有两个校区,千佛山校区和长清湖校区。千佛山校区古朴典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厚重记忆。长清湖校区湖光山色,气势恢宏,面积广阔,现代化建筑融入湖光山色之中,展现出美丽的景色。在长清湖校区,我们还建有盐生植物园、地理园、自然博物馆,可以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

欢迎当地的居民到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和长清湖校区进行参观,也欢迎青少年到我们的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师者说》: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任者春

大家好,我是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今天就教育这个话题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今天交流的话题是“教育的光辉在于育人”。

大家对一句话都耳熟能详——“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对这句话的接受和理解走过了一段“否定”和“肯定”之路。第一个阶段是“否定”,我最初认为,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光辉的,所以我认为“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错误的、狭隘的;第二个阶段走向了“肯定”,我通过进行长期地教育工作,最终认识到“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因为在所有职业中,对老师的要求是最高的。

“教育”它“高”在:使“人”成为“人”;其他的工作往往在于成“物”,也就是使“物”成为“物”。所以一个不合格的老师,他伤害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而是人的“慧命”。所以说“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教师必须站在使“人”成为“人”的顶端,必须给孩子最光辉的资源和引领。对“教育”这项人类最伟大、最重要的工作的内涵和现代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成为一个好老师、好家长的认知前提。

所以教育的光辉究竟在“教”还是在“育”?我的回答是:教育的光辉在“育”而不在“教”。

从根本上说,教育使“人”成为“人”,这个光辉的功能主要通过“育人”来展现。“教育”这两个字一个是“教”,一个是“育”。“教”所强调的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人的一种主导性、权威性:我知道答案、我这里有内容、我告诉你、我要传递给你……最终“落”在受教育者身上,它往往要变成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教”的第二个层面就是“管教”,所以“教”的内涵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有褒贬之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当中指出,要维护教师的惩戒权,支持教师的积极管教。所以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代社会,“教”和“管教”都具有重要的位置,它对整个教育形成了一种保障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客观存在,但是它不能构成教育的根本性的存在,它不能构成教育的本质。所以教育的根本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所以教育的根本在“育”字而不在“教”字。

教育的光辉不仅表现在塑造人,它的育人功能还使“人”成为个性化的“人”,成为他自己。对此,我有四点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教育遵循的最好的规律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这正是中华文化带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基因。《中庸》中提到“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一哲学命题就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最宝贵的文化基础;第二,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它的态度是平等。教育的“育”字,它本质上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尊重与平等,不是把对方视作容器,必须让另一个主体去接受一个主体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育”字本身就把两个生命放到了一起,他反对的是强制、强迫、强行等等行为,他倡导的是尊重教育对象的内在规律、独特个性;第三,最好的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所以好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个“育”字,使大树成为大树,使小草成为小草,使e人(性格外向)成为e人,使i人(性格内敛)成为i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自己;第四,我认为最好的教育的方式就是影响、化育、滋育。我们经常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这些话所表达的就是教育的“育”字所带来的影响,是一种平等的、滋育的特征。所以我们说“立德树人”这个词它恰恰表达的就是一个“育”字。

在新时代,对我们广大教师的一个要求就是老师首先要立自己的“德”,树自己的“人”,这就是我们师德建设以及现代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所以老师所有的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以“教”作为保障性的手段,然后在“育”的世界里,展开丰富的探索,展开对生命的一种伟大的创造,让启发、平等、爱心、欣赏、民主等等的教育模式成为老师带领学生进步的最好的台阶。

《师者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孙书文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让我写一部(长篇)小说,用来证明我认为对一切社会问题的正确看法,这样的小说,我可能花不了两个小时。但是要告诉我们,我写的这部小说,20年后,孩子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这样的小说,我需要花费一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力量来完成。

托尔斯泰这一段话对于文学的价值是一个很好的阐发。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文学可以打动我们,文学让我们更加地热爱生活。当前,可以讲全国上下都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着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征程上面,文学的发展是其中必要的一环。全国正在让文学有高原、有高峰,可以说,我们的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

文学给我们提供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中国古代时,论语中曾经讲“小子何莫学夫诗”,即“小朋友你要学学诗”。学诗的目的何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近处讲,可以让你的父母活得更快乐;从远处讲,可以为这个国家作出贡献。最不济,可以让我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这里可以看,在论语当中,对诗经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阐发。文学究竟能够提供我们什么?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文学可以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有一个丰富的了解。正如马克思所讲,在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小说当中,它们所提供的社会的内容,要远比经济学家、道德学家提供的多得多。而且我们知道,这种提供或者这种文学的证明,与一般的历史、一般的科学的统计又有不同,它可以深入人心,可以让我们体验到这个社会非常独特、独到的一种风神所在。

有人把杜甫(的诗作)称之为诗史,而程千帆老先生——南京大学的著名的博士生导师,他曾经说“杜甫的诗是历史所不能够代替的”。他对于这个社会的反映,比如安史之乱,对于大唐从盛转衰的这个过程,恰恰是提出了自己、设置了自己非常真实性的一种体现。我们读到杜甫的诗,会对唐、对我们时代社会的发展有一种非常独到的深入的认识。

文学作品让我们体验到各自不同的人生。比如,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他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候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开头的两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就非常有意味。我们也可以讲,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于社会体验变得更加丰厚,也更加丰富。那么这样的人生,会变得很有韧性,而且很有宽阔度。如果再往深处来讲文学艺术,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境界。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经历了文学世界中非常独到的人生体验之后,你对于人生的看法,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我们说文学的发展,应该遵循当前的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相结合。中华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讲厚重的、丰富的文学,杜甫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要成为一个思想家,要成为一个有力度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文学从来都是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种评价是源于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种洞察。那我们的学生们、文学教育的受教者们,也应该在这方面努力。所以说,文学起到非常丰富的作用。

西方有位理论家曾经讲,“我们平凡的人生,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种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或者也可以讲文学的艺术的人生。”这样的文学艺术的人生,让我们生活在五彩的霞光之中。

最后,祝愿同学们,祝愿我们文学爱好都能够生活在五彩霞光之中。

报道链接:

1.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走进山东师范大学:https://m.dzplus.dzng.com/share/thematic/NEWS2141007QUUKAOFHRQQFZ?timeStr=1740132111225

2.书记校长访谈录张建:扎根齐鲁 学科领航 山东师范大学的教育探索与担当: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141308GPMCBOHPNIALY

3.师者说|任者春:教育的光辉在于“育人”: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141698QBFDRHTDQPWGW

4.师者说|孙书文:文学让我们体验多样人生: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141165AXIMZMAOEXPEX

5.记者观察Vlog丨镜头里,感受山东师范大学的时光印记: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141379BGXMLYARKSDGD

编辑:董广远

终审:巩   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