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山东师范大学迎来74周年华诞之际,《中国教育报》08版“高教新风”专版整版报道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心怀“国之大者”,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强化一流学科引领,彰显使命与担当,矢志强师报国,加快推进国际知名的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文章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全面展示了74年来学校办学经验和发展成就。作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认真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双一流建设、山师何为”的时代答卷,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更加卓越的成绩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新的力量。全文如下:
远承山东大学堂师范馆之文脉,近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首批本科高校建立之历程,聚合齐鲁大学多支主干学科并入之强力,为创办新型高师院校而探索,因深耕教师教育而扬名,乘改革开放春风而壮大,为新时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而奋进。
建校74年来,山东师范大学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国家图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社会育新人。学校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高校、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学校召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聚焦“冲一流”目标,稳步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擘画了新时代学校“一一五五”(锚定一个目标、实现一个突破、聚力五项行动、夯实五大保障)发展思路,确定了“建设国际知名的一流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厚植特色优势,全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山东师范大学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心怀“国之大者”,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强化一流学科引领,彰显使命与担当,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贡献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发挥党委举旗定向、统揽全局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和理论武装,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效应,持续推动理论学习从集中性向经常性拓展。积极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优势,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促进校领导带头上好思政课制度化、常态化,入选山东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制定实施《全面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党建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引育、内部治理5个领域的具体融合路径。完善评价机制,注重一体考评,压紧压实责任,通过建立任务清单、量化考评指标,让党建考核由“软指标”变为“硬杠杠”。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工程、“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党支部班子好、党员管理好、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作用发挥好”和“政治功能强、组织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五好三强”过硬党支部建设,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学校入选山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获批全国、山东省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22个,在山东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中连续4年排名首位。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项、全国首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1项、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获得国家教育部门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入选山东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着力突出教师教育特色
学校始终把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形成教师教育鲜明特色作为立校之本,坚定教师教育核心优势地位,打造“具有山师特色的高水平师范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卓越筑梦人。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0余万名合格人才。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探索面向未来“新师范”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落实《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推进形成了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学校20个师范类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教育部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大类招生、分段培养、二次选拔”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公费师范生培养增设第二学科辅修,实现“一专多能”培养需求,着力构建一体化贯通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创建“弘德·筑梦”名师讲堂,促进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实践取向,坚持18周集中实习制度,实施“双导师”制和系统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师范教育实训中心作用,着力提升师范生职业技能。在2023年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7人获得一等奖。入选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年成效展示。
完善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打造山东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双品牌。与省内中小学、幼儿园、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教育主管部门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教育考察—观摩实习—模拟教学—专项训练—集中实习—反思研习”的全链条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牵头成立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发展联盟,构建基础教育研究协作共同体,推动教师教育公共平台建设。
奋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深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新驱动,赋能加力,加快推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力争实现一流学科突破。
学科发展积淀深厚。学校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学科振兴计划、学科建设指导意见(2019—2025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全力打造“领跑山东、享誉国内、国际知名”的“冲一流”学科。相继成立学校一流学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一流学科创建工作专班,抢抓机遇、精准发力,成效显著。“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断涌现。2023年,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潜力学科。
学科建设乘势而上。学校连续召开“冲一流”建设方案论证会、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建设专家论证会等,举办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培训班,成立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办公室,聚合学科建设的强大力量。以3个“811”学科为引领,制定实施《一流学科突破实施方案》,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化学+”3个学科群,落实好学科特区政策,在人才引育、科研突破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目前,学校共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位列前4%,全国排名第12,较2023年提高6个位次。心理学学科位列前9%,全国排名第9,较2023年提高2个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10个省“811”项目潜力学科中仅有的进入3%—7%区间的学科。
学科成绩亮点频出。近年来,主持立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别项目900余项。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校人文社科总体实力进入全国师范类高校前十。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握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时代要求,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突出分类施策,强化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实施师资水平提升行动。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进一步完善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职称评审确定了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等7种类型评价标准,设置业绩突出类、标志性成果类“直通车”申报方式。近3年来,共有56人通过“直通车”晋升副教授、教授,占高级职称晋升数的20%。激发教师成长内生力。创设“青师启航”“优师助航”“名师领航”“三航”课堂品牌活动,举办名师讲座、优师观摩课等活动300余场,受益教师达上万人次。学校教师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冠军、文科组一等奖第二名,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国家教学比赛奖励90余项。
实施领军人才突破工程。优化人才引育体系,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针对“冲一流”学科试行“人才特区”政策。聚焦领军人才突破、学科带头人培育和青年人才储备,持续推进“东岳学者”计划,实现人才队伍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74%。近年来,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国家级别荣誉称号获得者16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35人,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现有全职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70余人,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230余人。
注重服务国家区域战略
学校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挥优势特色资源,拓展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产出智库成果240余篇,获得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40余次。
成果转化质效齐升。开发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关键中间体产业化技术,替代日本进口,建成国内仅有的生产基地,产值超1.6亿元。目前累计鉴定科技成果30余项,为社会创造产值30余亿元。张建教授团队致力于黄河流域污染治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年,团队成果获2024年中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张建教授个人被授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称号。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重点企业、地方政府部门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发力助推社会发展。
社科基地捷报频传。深入开展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打造高校‘两创’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礼学大百科全书”等13项成果申请获批国家重大项目,产出“‘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文库”“黄河文化通览”等重要成果。
教育帮扶多维发力。学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扶持西部多所省属高校建设,实现社会服务能力新跨越。发挥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资源优势,构建起覆盖山东省的坚实教育网络。注重向偏远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教育交流、课程融合、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辐射带动云南、新疆、西藏、海南等全国多个省份100余所学校实现共建共享,受益学生达15万人。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重大教育计划、科学计划和科技工程。
实行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人才国际化培养和来华留学生发展“双轮驱动”,精心打造“留学山师”品牌,成为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至今已与38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构建起全球合作网络;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共建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填补了山东省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空白。
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引培并举锻造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获批国家人才类项目3项、平台类项目1项。实施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6个月及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占比近40%,居省属高校前列。
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坚持“平台、人才、项目、机制”“四位一体”,搭建国际合作高端平台,孵化高水平科研项目,形成多边和区域性国际科研合作格局。获批国家“分子与纳米探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教育部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2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0余项,数量居山东省高校首位。
74载风雨兼程,74载初心不改。学校党委书记冯继康表示,作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山东师范大学将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趋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优势,扎实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认真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双一流建设、山师何为”的时代答卷,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更加卓越的成绩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10/29/content_144747_17934806.htm
编辑:邱晓煜
终审:巩 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