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 | 作者:大众新闻客户端 王新蕾 胡羽 |  点击数: |

【编者按】5月29日,大众新闻客户端以“逐光而行 弘扬科学家精神︱李娜:做科研要顶天立地”为题,报道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李娜的带领科研团队,既瞄准国际最前沿,对标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顶天”的气魄;又紧盯经济社会最迫切的需求,开展分子与纳米诊疗探针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有“立地”的追求。全文如下:

前言: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联合大众日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共同开设“逐光而行—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深入报道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展现科技工作者勇当科技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精神面貌。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逐光之旅,感受科技工作者的心跳与梦想,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

“我常跟团队成员讲,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做0-1的创新性工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落地。科学问题从实践中来,解决问题又要回归到实践中去。”5月9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实验楼,记者见到了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李娜。

43岁的李娜有着多重身份,她是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也是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还是近20名在校研究生的导师。

她带领的这支科研团队,既瞄准国际最前沿,对标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顶天”的气魄;又紧盯经济社会最迫切的需求,开展分子与纳米诊疗探针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有“立地”的追求。

守正创新:为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可能性

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从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到重视“推进原始创新”,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创新精神不断书写科技事业发展新篇章。

在山东,以李娜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建构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长期以来,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如果能通过细胞内标志物变化准确预知潜在病变,或许就能做到提前预防、快速诊断。李娜从事的分子与纳米诊疗探针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要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期诊疗,需要对细胞及活体组织内的多种重要生命相关物质进行成像监测,从而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李娜提到,“这些用于诊疗的分子都属于化学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范围。”

“当前的药物载体,无法同时实现对肿瘤细胞特异性识别和药物的可控输送。通俗来讲,就是在治疗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的细胞,所以就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毒副作用。”她目前还在做一些关于智能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通过合理的设计,她们发展了一系列智能控制释放药物的载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大大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深入开展,李娜也在积极与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等机构对接,了解医生在临床中的实际需求,从而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尽可能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和时间。

李娜所在的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分子与纳米探针”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格,为李娜成功的学术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研究方面,李娜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Nat. Commun. 1篇,Angew. Chem. Int. Ed. 6篇,被引13000余次,H指数63。她在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位),2022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2020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位),2016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位),2016年和2019年分别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位)。

她首次实现了活细胞中三种及四种肿瘤mRNA的同时检测,所建立的方法可为癌症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信息,有效避免“假阳性”结果,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的可靠性。相关研究并被Nature Materials的副主编Alison Stoddart撰文进行评述,作为研究亮点进行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基金要闻报道了这一科研成果,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随后进行了转载。

李娜本人于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2年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

潜心求实:一个成功实验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过程。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是科技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他们专注、勤奋,在科研中肯下“真”功夫、“细”功夫;他们敢于突破、敢闯新路,不断开拓新领域、攀登新高峰。

正是在求实精神的影响和带动下,无数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无数科技工作者有了求真的方法论和精神动力,无数科技成果得以产生并实现转化。

“一个实验,从开始到成功,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李娜提到,2010年进入山师工作后,她开始做活细胞中三种肿瘤标志物的成像检测,直到2012年实验成功并发表论文。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非常多困难,第三种标志物总是很难成像。但我们坚信,实验设计是合理的、可行的,所以就不断地去优化,不断地去尝试。”李娜说。

终于有一次,在优化调整了合成步骤中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之后,实验成功了。在李娜眼中,这就是实验的魅力,“化学就是这么奇妙。在做实验之前,你不知道什么因素会对它产生影响。即使是一两度温度的变化,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实验现象。”

“一次实验的成功可能具有偶然性,所以,一定要要反复验证、推敲,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上,给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科研是讲求真实和严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李娜说。

当实验成功时,那种喜悦也是无与伦比的。“科研工作,如果你真正‘钻’进去,它是一件非常赏心悦目的事。”李娜说,“尤其是当我们的科研成果真正变成了生产力,变成了商品的时候,那种欣喜会更加强烈,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成就感也随之倍增。因此,我们一定要带着理想和梦想去做真正的科研,这才是真正的顶天立地。”

传道授业:主动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

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在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之间传递的,不仅有知识、方法,更有放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的精神和“门风”。

2010年7月,李娜结束了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的研究生涯,凭借出色的表现被山东师范大学聘用,加入到唐波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中,开始致力于纳米荧光探针在肿瘤细胞的检测与治疗方面的研究。

唐波教授是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也是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带头人。

“唐波教授几乎是全年无休地努力工作,尤其是对学术的热爱,特别能感染我们,不仅带我们站到科技最前沿,也教我们做人做事。”李娜说。

唐波教授事务繁多、每天都忙,但只要一有空就带着团队做科研。李娜提到,“只要我们有学术问题,他无论多忙,都会抽时间解答指导。每个周末,他都会亲自给我们开组会。”

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科学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李娜将这种精神和“门风”传承下去,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主动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

作为一名老师,李娜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这句至理名言发挥到了极致,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几乎每天都会泡在实验室里,甚至在两次怀孕期间也是这样。

“培养学生,不仅是让他把实验做好,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娜说。截至目前,李娜已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28名。

做好科研,还要不怕苦、不怕累。学生们在实验室不停地在实验室里忙碌实验、进行各种工作,一天下来,步数可能达到两万步。“我觉得只有不怕辛苦和劳累,才能真正地融入进去。”李娜说。

想要做李娜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做我的学生,可以考的分不是很高,也可以不是很聪明,但你一定要能吃苦、肯努力。”李娜认为,科研工作并不总是光鲜亮丽的。一个光鲜成果的背后,可能是几年的持续努力,这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也是一种乐趣,我每天都是带着新鲜感来的。”她每周都在实验室召开学习交流会,让研究生汇报各自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研究报告,大家一起在学术研讨中提炼科学思想,发掘现象背后的机理,架构学术论文的科学逻辑。

由于出色的教学科研成绩,李娜2012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11月被聘为教授;2015年12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齐鲁最美青年”称号;2018年,所在教学科研团队获全国黄大年式教学科研团队称号,2023年,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多面能手:从大到小装好自己的“时间瓶”

43岁的李娜,是当之无愧的多面能手,在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之间游刃有余。她不仅是17名在校研究生的导师,是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还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副校长。

在学院里,她善于抓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高层次成果产出,深入了解师生科研需求,及时提供咨询和帮助;加强统筹谋划,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动学院学科平台建设。

作为学院院长,李娜这样寄语学生们:大学就像一个复杂的反应器,进入其中的你每一步都像未知的探险,但每一处都可能藏匿着珍贵的宝藏,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最优的“反应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硬件设施等全方位的办学条件,为每位同学的特色发展规划了不同的培养方案。

这几年,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在学科建设等领域进展突出。例如,2018年,“分子与纳米探针”创新引智基地成功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创新引智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并于2023年获滚动支持。2019年,化学成像功能探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并于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部省会商。化学学科于2019年和2020年两次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并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提档进位的优异成绩,跻身该学科前列。2021年,化学学科获批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2023年,化学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化学学科自然指数排名连续多年位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学院工作都兼顾,那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做个多面手?“我经常给学生举例子,时间就像一个瓶子,你要先放大石头,再放小石头,再放沙子,最后再灌上水,所以我这瓶子里盛的东西可能会比别人多。”李娜说。

李娜解释说,例如,学校工作就相当于大块的石头,她会确定哪几个部门的哪几项工作是她要推动和负责的,会提前和相关部门人员商量好,并安排专门时间来进行研讨。学院的事情,就像是小块的石头,只要她有空,大家就坐在一起商量。课题组这些事情,就像沙子和水一样,随时都可以讨论。

虽然时间很碎片化,但李娜总会提前规划。“这是我的最大习惯之一,就是明天要干什么事,我非常清楚。比如学校事务和学院事宜,我都会提前一周谋划,确保对这些事情有清楚的了解。提前思考、谋划和计划,做事效率才会提高。”李娜说。

从小到大,李娜都有这样的习惯,“从小学习,我就是带着规划的,比如明天复习哪一科。工作以后,负责的事情多了,我更需要这样规划时间。以前是一天一天规划,现在是一周一周规划。”

硕博五年期间发表了10篇一作论文,李娜在学生时期就是“时间规划大师”。“我做所有的实验,都先做个预实验,会比较粗略地去看现象,只要现象出来了之后,在正式实验时基本就是成功的,所以效率非常高。”

如今,在科研领域,女性占比越来越高。“说实话,女性相对比男性要更困难一些,尤其是生育之后。但我想告诉女性朋友们的是,首先,我们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其次,只要我们努力,并合理分配好时间,我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出色。”李娜说。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非常重要。”李娜说,她做每件事情,都会尽心尽力地把它干好,自己的努力能被看到,她觉得已经非常幸运、非常满足。“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积极地回报单位和社会,才能对得起这些支持和帮助。”

报道链接:https://dz.dzng.com/general/0/NEWS1447832SMUYNBMDKMMOD

编辑:董广远

终审:巩   固

热点新闻